走近视像艺术以及该艺术类别在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期间的十佳拍卖纪录

[2012年05月25日]

 

又到周五了,太棒了!每两周,Artprice都会按主题发布一个新的拍卖纪录排行榜。本周的主题是:走近视像艺术以及该艺术类别在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期间的十佳拍卖纪录。

处于其他艺术载体边缘的视像艺术在市场上依然颇受冷遇,视像的可复制性及非物质性令收藏家们选择了远远观望的态度。视像作品的市场表现尚不稳定,只有少数几位内行人士突破了该艺术类别在展示、保存、原创性和再生产方面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和限制。

视像自60年代起在艺术领域中得到运用,并且随着便携式摄像机和剪辑设备在80年代的逐渐普及而得到发展。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视像艺术的发展前景与科技进步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科技的发展不断为视像艺术带来新的契机,但同时也令大量作品遭到淘汰。这种可创造任何效果的艺术随着制作与发行方式的更新而迅速转变。观众互动、“全息视像”、“VJ(综艺视像主持人)”以及通过互联网合作完成的作品等新事物的产生也为视像艺术带来了全新的创作浪潮……

在Artprice发布的上一期视像作品十佳拍卖纪录排行榜(2010年6月)上,白南准(Nam June Paik)、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和麦克•凯利(Mike Kelley)这三位艺术家将所有席位收入囊中,而本期榜单则增添了不少新面孔。威廉姆•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和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凭借在这段时期内创下的新纪录成功地在全球最昂贵视像作品排行榜上分列第三和第七位。然而,尽管排行榜上的艺术家数量有所上升,拍价超过200,000美元的视像作品仍然寥寥无几,而且超过此价格范围的艺术作品依旧全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它们的创作者中最年轻的艺术家威廉姆•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也将年过六十。自上期榜单于2010年6月公布以后,又有哪些艺术家在这两年中创造了拍卖佳绩?

Top 10 :

排名 艺术家 成交价 作品 拍卖行及时间
1 威廉姆•肯特里奇 $500000 Preparing the flute (2005) 2011/05/11 苏富比 纽约
2 백남준 $449750 Tv is Kitsch (1996) 2011/05/28 亚洲联合拍卖 香港
3 布鲁斯•瑙曼 $320000 Good Boy Bad Boy (1985) 2011/11/08 佳士得 纽约
4 比尔·维奥拉 $241650 Bassin of Tears (2005) 2011/02/17 菲利普斯 伦敦
5 比尔·维奥拉 $200000 Union (2000) 2010/11/08 佳士得 纽约
6 邱志杰 $192750 Writing the orchid pavilion preface one thousand times () 2011/05/29 佳士得 香港
7 Charles RAY $170000 Fashions (1996) 2011/11/09 佳士得 纽约
8 威廉姆•肯特里奇 $160000 Learning the Flute (2003) 2011/11/08 菲利普斯 纽约
9 백남준 $75000 Digital Buddha (1991) 2011/11/09 佳士得 纽约
10 Tony OURSLER $74175 Multicoloured MPD (25 Head) (1999) 2011/02/18 菲利普斯 伦敦

在本排行榜上位居首位的威廉姆•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凭借以500,000美元成交的作品《Preparing the Flute》刷新了他的拍价纪录,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奇妙迷人的世界。该作品以一家意大利剧院为模型,以动画方式再现了莫扎特著名作品《Flûte enchantée》的精彩片段。1989年,他在同一张纸上创作了多幅木炭画,并将其制作成首部动画作品,这种与传统方式背道而驰的独特创作手法也成为其作品的一大特色。成品中还保留了画面的组接痕迹。作为肯特里奇的标志性作品,《Preparing the Flute》融入了艺术家所有奇妙的创作元素,将其简单明了而又引人入胜的特技摄影手法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件作品的成交价格使肯特里奇在所有时期的视像作品拍卖价格排行榜上位列第三,他的拍卖收入也在不断上升:在2009至2011年期间,他的拍卖收入从720,000美元提高到170多万美元。尽管视像作品并非该艺术家在拍卖会上最常见的作品(仅有5件参与拍卖,而绘画作品则有125件),他的视像装置作品自2005年起的拍卖价格均超过150,000美元,即使只是简单的录像作品,拍价也均超过20,000美元。

视像艺术的先驱白南准(Nam June Paik)是排行榜上不可或缺的重量级人物,他的作品《Tv is Kitsch》和《Digital Budha》分别以449,750美元和75,000美元的成交价居于第二和第九位。从1959年的《Magnet TV》开始,他便通过在阴极射线管周围放置磁铁制作画面扭曲的视像作品。作为举世闻名且倍受藏家青睐的艺术家,他创作了大量妙趣横生且引人入胜的视像装置,其中大部分作品由正在播放视频剪辑片段的电视机雕塑组合而成。然而,他的价格指数自2010年以来下滑了60%,已不复当年的辉煌。随着流拍率的增加(+12%),参与拍卖的作品数量也相应减少(相对于2010年的81件作品,2011年只有49件作品进行了拍卖),成交数量也因此在2010至2011年期间减少了53%。种种迹象显示,收藏家的关注重点似乎已越来越多地转向其他艺术家的新作品。

此前,屡屡创下拍卖价格纪录的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在视像作品领域始终未能跻身十佳行列。此次,他凭借2011年11月8日以320,000美元成交的作品《Good Boy, Bad Boy》终于得偿所愿,并在本排行榜中位列第七。该视像作品曾在2007年以210,000美元拍出(5月17日,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与近期的拍价相比低了110,000美元。布鲁斯•瑙曼共有八件作品的拍卖价格突破百万大关,但主要是霓虹灯装置和蜡雕塑,所以市场有时似乎忘记了他对视像艺术的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Good Boy Bad Boy》作为该艺术家的象征性作品,探讨了人类与社会侵略性之间的关系。

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在2002年初涉拍卖领域之时就凭借作品《Incrémentation》一举创下了61,000美元的成交纪录(2002年6月27日于纽约佳士得拍卖行),自此以后,他的出色表现也令他的声望不断提高。受到艺术机构广泛好评的比尔•维奥拉用事实证明了知名艺术家的视像艺术作品在公共拍卖场合同样能够获得不菲的成交价。他在过去10年中仅有43件作品参与了拍卖,其中23件作品的成交价超过60,000美元,作品《Eternal Return》的拍价更是高达613,000美元(2006年10月14日于伦敦菲利普斯拍卖行),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视像作品。比尔•维奥拉此次入围毫无悬念,他的两件作品分别以200,000美元和超过240,000美元的拍价在本排行榜上位列第四和第五。他的视像作品探索人类的精神世界、亲密关系和生存方式,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和认知体验。他的作品旨在探讨令人不安的现实,这与白南准的扭曲图像所要表达的内容截然不同。

邱志杰凭借以超过192,000美元的价格拍出的视像作品《Writing the orchid pavilion preface one thousand times》(2011年5月29日于香港佳士得拍卖行)在本排行榜上位居第六,成为一匹备受关注的黑马。该作品展示了艺术家在同一张纸上临摹1000遍王羲之(中国书法的杰出代表人物)真迹的过程。邱志杰希望通过此种需要持久耐力的行为对遗产、文化和中国传统进行探讨。

查尔斯•雷(Charles Ray)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虽不及与其同名同姓的音乐家,但在他的故乡美国却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主要拍卖交易也是在美国完成。以雕塑作品为主的他共有三件作品的成交价突破百万大关,其中《Male Mannequin》(该艺术家在橱窗男模特的身上安装了一个生殖器模型)的拍价更是达到270万美元的顶峰。查尔斯•雷从90年代起开始在他的雕塑作品中使用模特,并在这段时期内集中探讨模特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他的视像作品《Fashion》展示了生动却令人感到不安的画面,该作品以170,000美元的价格拍出,从而令查尔斯•雷在本排行榜上位列第七。

托尼•奥斯勒(Tony Oursler)的作品极易识别,他常常在悬空的球体或趴在地上的娃娃身上展示投影、图像或片段。这些作品在乍看之下显得十分有趣,但更进一步探索时,便会发现它们旨在探讨人类与媒体、毒品、精神疾病、强迫性消费主义等各种当代疾病之间的关系。托尼•奥斯勒从身体、情感和社会等各个层面揭示这些因素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作为公认的视像雕塑之父,该艺术家以不落窠臼和在作品中融入动态元素的创作手法而闻名。然而,他在二级市场所引起的反响却并不热烈。虽然在1998年首次进入拍卖市场时便获得了23,000美元的拍卖佳绩(《Instant Suckling》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从而令人对他的发展前景极为看好,但在过去14年中,他大部分装置作品的成交价介于10,000至40,000美元之间,只有9件作品的成交价超出了这一范围。由25个球形屏幕组成的装置作品《Multicouloured MPD (25 head)》以超过74,000美元的价格成交,成为该艺术家的最佳拍卖纪录之一,并在本排行榜上位列第十。

尽管视像作品在市场上仍然面临着重重阻碍,但也存在不少例外和发展选择。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社交网络的兴起,互动式视频和作品拥有十分灿烂的前景,艺术品的非物质化也可能带动未来艺术经济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