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热
市场在21世纪初迎来新的拐点:新兴百万级买家倾巢出动,中国市场强势崛起。
当代艺术市场再不是20年前的模样。它在结构上发生了深刻改变,艺术家越来越多(从5,400位艺术家到现在的3.2万位),作品越来越多(从1.2万件拍品到现在的12.3万件)。它在地理上实现了膨胀和扩张,活跃拍卖国家从39个增至64个。随着远程交易的流畅化,它还在加速发展,以便最终成为整个艺术市场最活跃、最赚钱的版块。20年间,参与当代艺术市场的拍卖行翻了近一番,专场拍卖会的数量翻了三倍,成交的拍品数量翻了六倍。
增长数据
2000年 | 2010年 | 2019年 | |
---|---|---|---|
总成交额 | 9,200万美元 | 11.45亿美元 | 19.93亿美元 |
最佳拍卖结果 | 220万美元 | 1,690万美元 | 9,110万美元 |
平均价格 | 7,430美元 | 3.04万美元 | 2.514万美元 |
成交量 | 12,355 | 37,670 | 79,290 |
上拍量 | 19,180 | 61,885 | 122,875 |
流拍率 | 36 % | 39 % | 35 % |
场次 | 1,794 | 2,960 | 5,874 |
艺术家 | 5,425 | 18,284 | 31,918 |
城市 | 359 | 377 | 539 |
国家 | 39 | 58 | 64 |
拍卖行 | 467 | 618 | 843 |
买家佣金 | 14,4% | 16,9% | 20,0% |
市场份额 | 2,9% | 8,6% | 14,9% |
最佳艺术家 | 巴斯奇亚 | ||
© artprice.com |
当代艺术市场拍卖总成交额20年间增长了20亿美元。
以前还是小众的当代艺术市场如今占到整个艺术市场15%的份额。2000年成交额才9,200万美元不到,如今已越过20亿美元门槛,超过古典大师和19世纪艺术。最近, 巴斯奇亚 的一幅作品拍出超1亿美元天价,打破了2000年的世界纪录,足见价值的增长幅度有多大。巴斯奇亚未来很有可能再度刷新纪录,并且他不是唯一。此外,一小撮当代艺术家已经被视为媲美莫奈、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大师的“价值标杆”。
进入21世纪,当代艺术已成为整个艺术市场的第一增长引擎。
2000-2020年当代艺术:值得关注的数据
- 艺术家和拍品数量翻了6倍。
- 总成交额增长率达2,100%。
- 巴斯奇亚创下1.1亿美元的拍价世界纪录(2017年)。
- 当代艺术占市场总额的15%,20年前只占3%。
- 中国和美国占全球总成交额的68%。
- 2000年以来总计成交的作品价值达227亿美元。
- 绘画占60%以上的市场份额。
全球当代艺术拍卖演变历程:总成交额和总成交量
相比20年前,当代作品的成交量翻了6倍。
2007年首次过10亿
当代艺术市场年销售额第一次超过10亿美元并占到全球艺术市场的15%,如今也保持这一占比。撬动增长的杠杆之一是中国买家的大量涌现。他们深刻改变了市场面貌。随着中国经济的爆发,一些富裕的企业家争相投身艺术品收藏,而另一些购买艺术品则是为了拓宽投资渠道。艺术商业在中国蓬勃发展,专项投资热钱风起云涌。效法证券市场投资模式,可以购买艺术品份额以期快速获得巨额增值。热钱首先涌向中国艺术家的作品,造成他们的价格显著攀升,在2011-2012年度,中国市场10万美元级的作品销量已是整个欧洲的两倍。
撬动增长的杠杆之一是中国买家的大量涌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中国买家变成了令人生畏的藏家,比如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香港新世界集团的郑志刚、木木美术馆联合创始人林瀚,他们也收藏外国艺术家的作品。还有部分中国买家开设了私人博物馆来容纳数量可观的藏品,比如余德耀和他在上海的余德耀美术馆。
市场向好不仅是在中国。它已成为艺术市场全球化的一个总体趋势。一线印度艺术家(阿尼什·卡普尔、 苏博德·古普塔)、中东艺术家(佳士得拍卖行自2006年起入驻迪拜)以及西方艺术家同样经历了价格飙升。在纽约和伦敦,令人瞠目的纪录接连不断:沃霍尔 的作品《Green Car Crash》以7,150万美元成交,是佳士得最高估价的两倍;达米恩·赫斯特的《春天摇篮曲》(Lullaby Spring)估价600万至800万美元,最终以1,900万美元成交;彼得·多伊格的《白色独木舟》(White Canoe)拍出逾1,100万美元天价,令他一举成为仅次于巴斯奇亚身价第二高的画家,而苏富比给这幅作品的最高估价才200万美元;昆斯凭借其雕塑作品《悬挂的心(红色/金色)》(Hanging Heart (Magenta/gold))以2,350万美元成交,奠定了其最贵在世艺术家地位。
2007年末,一些人认为当代艺术市场已经走到顶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杰夫·昆斯在接下来的几年又七次打破自己的纪录。
镜片 绢本
138.5*357厘米
© 任重,感谢王文提供作品图片
2008,承上启下的一年
在2008年达到第一个增长高峰之前,当代艺术总成交额的增长率为1,640%(2000-2008年),然后因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有所衰退。从增长到萎缩,这一年可分为两段:一直到夏日拍卖季结束,艺术价格依然保持坚挺;从9月份开始,也就是达米恩·赫斯特在苏富比的天价成交之后,市场出现疲软。
金融危机对艺术市场的冲击是强烈却短暂。
第一季度市场不减乐观情绪,尽管次贷危机已经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一直到9月中旬,艺术市场坚守价值避风港的地位,产生了许多亮眼的拍卖成绩。佳士得和苏富比两大巨头在现代艺术大师、战后艺术家以及当代艺术家领域均缔造新纪录。莫奈的《Le Bassin aux Nymphéas》在佳士得拍出了8,000万美元;马克·罗斯科的一幅画作拍出了5,000万美元(1999年仅为1,100万美元《No. 15》,1952年);另一幅卢西安·弗洛伊德的作品以3,300万美元成交(《Benefits Supervisor Sleeping》,1995年);昆斯的一件雕塑拍价超过2,600万美元(《Balloon Flower》(紫红),1995/2000)。
苏富比则更胜一筹,5月14日弗朗西斯·培根的一幅三联画巨制拍出逾8,600万美元天价。买家是俄罗斯寡头罗曼·阿布拉莫维奇,他在前一天刚买下弗洛伊德的《Benefits Supervisor Sleeping》。美国拍场也刷新了不少当代艺术家的个人记录:理查德·普林斯(《Overseas Nurse》,840万美元)、安东尼·葛姆雷(《Angel of the North》,450万美元)、阿尼什·卡普尔(《Untitled》,380万美元)、村上隆。夏天过后,达米恩·赫斯特的“Beautiful Inside My Head Forever”展览共接待了2.1万名访客。市场在这项创纪录的拍卖之后才出现波动。
村上隆,在纽约的日本艺术家
村上隆 的异军突起堪称当代艺术市场快速变革的象征。2000年还默默无闻的他到2008年已跻身全球十强(年度总成交额)。作为翻红的先兆,其雕塑作品《Mr Dob》的价格从90年代末到00年代初翻了10倍。不过随着《我的寂寞牛仔》(苏富比)的拍卖,村上隆的市场一直在最顶层的价格范围波动。饱受争议却炙手可热,这件灵感取自日本漫画和御宅族的手淫艺术雕塑为村上隆打开了美国市场的大门,最终以估价的10倍——1,350万美元成交。 2008年5月14日,为见证自己的新纪录,村上隆现身拍场并斥资110万美元标下其好友兼同胞奈良美智 的一件大型雕塑《Light my Fire》(2001年)。随着《我的寂寞牛仔》和奈良作品一出一进,村上隆成功让日本当代艺术进入资本主义角斗场,与喜欢标新立异的美国艺术家杰夫·昆斯和英国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形成虎超龙骧之势。
赫斯特与苏富比,次贷危机之前与之后
9月中,“青年英国艺术家”领军人物开创了艺术市场的新篇章,他绕过传统的画廊渠道,直接在苏富比拍卖作品。达米恩·赫斯特 工作室的逾200件作品登上拍架。这一招十分成功:流拍率仅1.5%,拍出45件百万美元级作品,部分新鲜出炉甲醛作品取得超凡战绩:《The Golden Calf》 (2008年)1,850万美元成交,《The Kingdom》(2008年)1,710万美元成交,《Here Today, Gone Tomorrow》(2008年)530万美元成交,《The Black Sheep with the Golden Horn》(2008年)470万美元成交…… 这个浸泡在甲醛溶液中的动物系列(绵羊、鱼、鲨鱼、羔羊)由赫斯特始创于1992年,当时由查尔斯·萨奇资助。其他一些代表性作品也拍出几百万美元的价格,包括著名的药柜系列。这场拍卖会让赫斯特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声名大噪,他因此成为第一位在如何销售自己作品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艺术家。
拍卖会在动荡不安的经济大环境下取得大捷:9月15日,达米恩·赫斯特的大放异彩的同一天雷曼兄弟银行破产。之后市场急剧萎缩:由于客源流失,苏富比11月11日拍卖会仅上架了这位“青年英国艺术家”的五件重量级作品。最终卖出了两件,但价格均低于最低估价。2008年9月到12月,赫斯特的流拍率骤升,从11%飚至55%,价格指数呈断崖式下降(2008年至2010年下降了65%)。他显然不是唯一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艺术家。
当代艺术的成交额下降了三分之一……
次贷金融危机对艺术市场的影响深刻却短暂。“Beautiful Inside My Head Forever”展拍会后几个月,65%的当代作品成交价低于最低估价(前些年这一比例只有50%)。惊人增幅之后,经济大环境出现动荡,金融市场下跌,银行停止用于投资艺术品的贷款,解雇潮席卷艺术界…… 在这种情况下,拍卖行的销售额不可避免地下滑。2009年当代艺术总成交额同比下降了三分之二(仅为58.8万美元,2008年为160万美元)。好在这一狂跌只是短暂的,景气指数很快重新走高。2010年底,当地艺术重回10亿销售额大关(11亿美元),2011年升至15亿美元(2008年为15.9亿美元)。与繁荣一起回归的还有信心,市场在2014年迎来第二个顶峰。
虽然达米恩·赫斯特未能重拾“Beautiful Inside My Head Forever”的热度,但其市场自此做出了调整。重量级作品(主要是圆点画和药柜)拍价过百万的节奏有所放缓。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赫斯特共有5件百万美元级拍品,而2008年有65件。不过,从整个20年来看,他是仅次于巴斯奇亚和昆斯的身价第三高艺术家(作品总成交额达6.95亿美元)。
2014重回巅峰,中国稳固地位
2014年,市场呈现空前的繁荣气象:超过10万件当代作品涌上拍架,其中前所未见的6.4万件作品找到买家,总成交额两年内增长了10亿美元达到24亿美元。艺术市场在整体向好的态势中重回巅峰,所有创作时期合并年收入升至164亿美元。
香港迅速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
这段时期,中国对市场业绩做出了更加积极的贡献。火箭式的增长速度让中国成为与美国分庭抗礼的新中枢(中国甚至在2010年超过了美国)。“遍地黄金”的中国吸引国际投资者的脚步从未停止,全球第一拍卖行佳士得大胆尝试在上海举办拍卖会。佳士得对中国大陆的首拍会看得和它1977年在纽约开业一样重要,时间上的选择非常巧妙,正值上海推行促进艺术品进出口的自由贸易新政策(上海自贸区),有利于艺术品在中国境内的出入活动。苏富比也在北京尝试了一次简短的拍卖会(2013年至2015年)。不过,香港——艺术品可以自由进入的地方——才是亚洲市场的心脏。
当代艺术在香港各年度总成交额
苏富比以50%的拍卖总成交额在香港市场独占鳌头。
2000年前名不见经传的香港迅速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2014年,香港已占当代艺术市场10%的份额,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刷新。这一年,苏富比的拍卖会异常频繁,为两位市场明星张晓刚和方力钧创下了天价。2000年作品价格还在5,000美元左右徘徊的张晓刚凭借《血缘:大家庭3号》(1995年)创下了1,210万美元的新纪录,这幅油画2008年曾以600万美元出手,当年对中国艺术家而言也是一个大吉年。也就是说,这幅作品的价格6年间翻了一倍。方力钧 的新纪录为760万美元,由作品《系列二(之四)》(1992年)以双倍于中间估价创造。
佳士得和苏富比的香港拍卖总成交额之所以飙升,首先是因为中国艺术家的火爆,其次是因为知名西方艺术家终获垂青。2011年,两巨头在香港的当代作品拍卖合计营收2.36亿美元,而2000年才55.8万美元。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累积收入激增4,200%。富艺斯从2016年起跟进这一利好趋势。
三大拍卖行的业绩占香港总收入的86%(2019年),苏富比一骑绝尘,一家独占香港当代艺术市场一半份额(2019年当代作品总成交额1.643亿美元)。凭借其全球收入10%的占比,香港如今已是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第三大当代艺术拍卖市场。